走進“一帶一路”——《絲綢之路——一部全新的世界史》讀后感
設計院 朱國奕
當我拿到書本的時候,封面上“一帶一路必讀書”的紅色大字瞬間映入眼簾,作為世界頂級歷史學家的作者在書中也提出了“中國將憑借‘一帶一路’主宰21世紀”的預言。在慶祝建黨100周年之際,順著絲綢之路我們了解絲綢之路的歷史、展望它的未來,探索它在我們當今文明世界里所承載的重大意義。
從2013年習近平總書記第一次提出“一帶一路”的構想,到現在已經有超過100個國家和組織響應支持,數十個國家與中國簽署文化、交通、投資等多項合作協議。一帶一路沿線國家正緊密地聯系成為一個命運共同體,我們的朋友圈正在逐步擴大?!耙粠б宦贰弊鳛閲野l展,這意味著國家以一帶一路為依托,將歐洲經濟圈、亞太經濟圈這兩個當今世界最具活力的經濟圈連接起來,成為未來世界最具發展潛力的世界經濟走廊,極大地改變世界經濟地理布局。
以史為鑒,可以知興替??v觀絲綢之路的發展,經濟利益的驅使是其中的核心動力。歷史已經證明,在這一交通要道,無數財富從這里經過,文化所積淀的原力在這里匯集,誰能正確地把握,誰就能贏得機遇?!爸袊瓦h邦近鄰的關系,以及在世界舞臺上所扮演的角色,必將對21世紀產生深遠的影響?!?/span>
合上書本,不禁感慨,曾經繁榮的絲綢之路如今卻因戰爭和混亂深陷貧困,曾經的商隊如今的軍隊,曾經的駝鈴聲如今的炮火聲,曾經歡呼的人群如今四處逃難的平民......隨著習近平總書記關于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提出和建設“一帶一路”的倡議,我們將為中亞再次帶來秩序和繁榮,世界的中心也將重新回歸到東亞,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必將實現。
A Tree Grows In Booklyn ——《布魯克林有棵樹》讀后感
管網分公司 吳新宇
它是一本關于生存的書,講述知識如何改變人的修為和命運,講述家庭的力量如何支撐孩子實現自己的夢想。然而,這些在我看來,都是表面的東西。高貴的,是人的內心!在生活中,總有這么一些人,他們的身世或許很不幸,他們的父母或許不寵愛他們或者過早去世,他們總是受到別人的嘲笑。
弗蘭西就是一個這樣的女孩,她的童年如同打翻了的五味瓶。母親偏愛弟弟,深愛他的父親過早去世,家境貧寒,在學校受人輕視。她就如那棵長得郁郁蔥蔥的天堂樹,頑強地在貧民區生長著。她,是一個堅強的人。
整本書就如同一首歌,一首古老而又婉轉的民謠飄蕩在夜空里,在心中的湖面上平添幾分漣漪。它或許不是陽春白雪,只能在華麗的宮廷中歌唱;它或許是下里巴人,在貧民窟骯臟的街道上、破爛的衣衫旁,高亢地唱著生命的歌。
弗蘭西是一個孩子,但是她飽嘗了大人們為生計奔波的艱辛,賣垃圾、購物、打工……是這些讓她成長起來的。她培養了堅韌的性格,同時這種性格使她受益終生。
書中有一段描述令我記憶猶新。弗蘭西和弟弟尼雷在上學前要去打天花疫苗,但是因為他們玩泥巴餡餅而忘了洗手,手臂上十分骯臟、沾滿泥巴的弗蘭西受到了醫生和護士的鄙夷地說:“這些人這么骯臟的活著,實在不應該?!钡ヌm西勇敢地反抗著道:“我弟弟是下一個,他的胳膊和我一樣臟,請不要吃驚。你不用跟他說,跟我說好了?!弊o士很吃驚地說:“我真不知道我們說的這些話她居然都懂?!?/span>
為什么弗蘭西應該不懂?難道窮人家的孩子就沒有“知書達理”、“有文化”的權利嗎?這個護士出身于布魯克林,可是當她飛黃騰達以后,她選擇了忘本——這也是人性的一大悲哀所在。
我在思考著“布魯克林有棵樹”,這里的“樹”指的是什么呢?是那棵天堂樹嗎?不是的!這棵“樹”代表的是一種精神,一種自強不息、奮勇拼搏的精神,一種滋長在窮困孩子心中的精神,一種在貧民區中也可以頂天立地的精神!
這種精神不需要有多么優越的條件,只要你的心中有這樣的一方土地,樹就會茁壯成長?!盎钪?,奮斗著,愛著我們的生活,愛著生活所饋贈的一切,那就是一種實現。生活的充實常在,人人皆可獲得?!边@是小說的結語。輕輕地合上這本書,感動!在我的心里涌起,慢慢地將我包圍,讓我充滿了力量。
哦!原來,布魯克林有棵樹……
那我們的心中,是否又有這樣的一棵樹?
廣場化司法模式和劇場化司法模式——《伊利亞特》讀后感
企管投資部 沈瑤
尼采曾云:當我們言及希臘人時,我們實際上是在不由自主地談論現在和過去。希臘人經由對自然、社會和社會制度所做的徹底且基本的分析而成了西方社會的哲學先師,與此同時,希臘哲學也成了人們考察整個世界哲學的顯微鏡。希臘思想家提出的一些假設和結論因日后的經驗和發現而未能經受住時間的考驗,但是這些思想家用哲學的術語提出和討論人生基本問題的方法以及尋求解決這些問題的各種可能進路的方法,卻可以說是持久有效的。
荷馬是位偉大的詩人,生活的年代介于黑暗和古風時代。其所著的荷馬史詩被古希臘人視為《圣經》和《百科全書》。荷馬史詩分為《伊利亞特》和《奧德賽》兩部。本文節選了《伊利亞特》卷18的第497—508行,以此探討兩種不同的司法模式:廣場化司法模式和劇場化司法模式,以及民眾在其中的司法角色。
“另有一群人聚在廣場,那里發生了爭端:兩個人為一個喪生者爭執命價,一人發誓他會賠償一切,并且公開宣布。另一人拒絕一切抵償。雙方都愿把案件交給仲裁人決斷。兩邊各有支持者,都有人群為他們說話;但傳令官制止了人們。老人們圍成神圣的圓圈,在鑿出的石頭上落座;手握提高嗓門的傳令官遞給的權杖。兩人走到他們面前,依次申訴他們的案件,場地中央擺著兩塔蘭特黃金,給予長老中裁決最公正的人?!?/span>
在古希臘,廣場和衛城是城邦必不可少、不可分割的兩個空間。衛城是神聚集的場地,廣場則是人活動的政治空間,是古希臘進行城邦公共事務的場所。此處的“命價”說明當時已經擺脫了同態復仇的階段,不同于早期以命抵命的時代,可以用價款補償受害人的損失。而詩中,兩個爭執“命價”的人愿意把案件交給仲裁人決斷,說明居中裁判的第三人取代了矛盾雙方的私力救濟成為糾紛解決的方式,司法的雛形已經出現。
“兩邊各有支持者,都有人群為他們說話。但傳令官制止了人們?!边@意味著民眾尚不能名正言順地影響司法,至少被認為是不夠正當合理。這說明,荷馬時代的司法與后世古典時期的古希臘城邦的民主司法尚有區別,但已具備了廣場化司法的特征。
廣場化司法模式是人類歷史上最早的司法形式,在這里,進行過古希臘的神明裁判、儀式宣誓裁判甚至決斗裁判等;在這里,人們可以自由地進出、自由的辯論控訴;在這里,沒有為司法特設的固定席位、隔離護欄等;在這里,更多的體現出一種司法的大眾化,和對道德的正當性的追求。它將司法活動置于眾人的凝視之下,以防止司法“暗箱操作”所可能導致的司法冤情和腐敗,也可能借助“民憤”的正當性處理一些通過正當程序難以解決的問題或案件。但是,這也帶來了司法的獨立性和輿論綁架司法的困境。
司法的大眾化使得人們很難培養起理性冷靜的思維和客觀公正的判斷能力,由此形成的多數人的裁決并非完全是合乎理性的判決。例如古希臘雅典公民對哲學家蘇格拉底的審判。正如其所言:“沒有人愿意用抽簽的方法去雇用一位舵手和建筑師、吹笛手或其他行業的人,而這類事若出錯的話,危害還比在管理國家事務上出錯輕得多?!痹谝粋€法治的社會,司法活動是獨立的,輿論只能對司法活動進行監督,要求司法機關公正審判,但輿論監督決不能干預司法,形成輿論審判。
與廣場化司法模式相對應的,是劇場化司法模式。劇場一詞源于希臘文,直譯為“一個為了看的地方”。公元前5世紀,伯里克利為吸引公民觀劇,為公民發放觀劇津貼。而最早的劇場建筑也出現于古希臘,雅典人用石頭建成的酒神劇場依山而筑,可容萬人的觀眾席靠在接近于扇形的山坡上。演員與合唱隊則在山腳下的圓形平地上表演。
劇場化司法模式是指通過戴假發,穿法袍等儀式感很強的符號、程式,將法庭和普通民眾社會隔離開來,在一個相對封閉的獨立空間內,由專業的法官,在遵循法律程序的前提下,對當事人爭議的事件做出理性的法律裁判的一種司法活動。余秋雨先生指出:“從終極說,戲劇可以無舞,也可以無歌,卻不可能沒有裝扮?!? 法官在法庭上穿的法袍、戴的假發,也是一種“扮演”行為。在審判的舞臺上,法官區別于其他訴訟參加人的一點正是因為法官有自己特有的行頭,法袍與假發,這是法官從普通人轉化為職業人不可或缺的道具。生活中法官是普通的人,但是當其穿上法袍出現在法庭上的時候,他就是專業的法官。
劇場化司法模式下的法庭既阻隔了庭審活動與庭外活動,也限定了訴訟參與人與一般的旁聽者之間的角色及活動的界限,以防止法庭之外和之內的各種嘈雜的聲音對庭審活動可能造成的干擾。體現了一種司法的職業化和精英化。
司法“廣場化”很大程度上是實體正義的體現,而司法“劇場化”更多的強調程序的公正,二者在司法的進程中交織相成,在不同的社會和相同社會的不同時期,發揮著其各自的優勢。在人類文明的進程中,促進著司法文明的不斷進步。